有人直接给清政府写信,要求生要变,死不变,意思是让他们平时穿清朝的衣服,死了穿明朝的衣服。老年人穿寿衣的习俗是怎么来的?电影里的僵尸都是满清朝廷的服饰(其实就是死人穿的寿衣),这个形象也就成了僵尸的固定形象。另一方面,僵尸代表可怕的怪物。如果你穿上色彩鲜艳的长袍,就很难营造出那种恐怖的气氛。

老人在快去世时要穿上寿衣,穿寿衣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生死离別是最悲伤和痛心的,但是又不得不是我们每一个必须面对的。对于养育我们的父母,他们的恩情大于天。子女除了对老人竭尽所能报答养育之恩的,还有一片孝心,那就是让父母寿终正寝,入土为安。将老人的身体擦洗干净,然后再换上新的干净衣服,这就是寿衣了。只有这样,后人及亲人才不觉得内疚和遗憾。那么,给老人穿寿衣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是沿用了明朝人平时穿用的衣服关于穿寿衣的习俗,大多都是倾向于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服。

据说,汉亡清起,清朝的统治者是坚决禁止再穿着汉人的服饰。这一点,意同于一山岂容二虎。在清朝的统治下,大汉遗民穿着不合朝代的服饰,成何体统,又含极端蔑视之意。不下禁令才怪呢?只是那些汉人也不服气啊!有人直接上书清政府,提出了生变死不变的要求,意思是允许他们这些人平时穿用清朝的服装,死的时候穿上明代的衣服。

清朝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势不服众,只好答应了这一请求。于是明代服饰便成了人死之后穿用的衣服,即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又历经沧桑岁月,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久传不衰。防止因尸体腐烂渗透起到吸收水分的作用人死之后是要装在寿棺里,往往会按年龄,或家庭生活状况,停尸几天。而大多的人都是因病而亡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停尸时间长了,特别是夏季,气温高,尸体就会发出异味,或腐烂。

在这一方面,一些久病的老人更加明显。在没有冰棺的年代,就会在棺材底部放置草木灰麻纸(过去的一种纸品)等易吸水的东西。同时为防止渗透,因为人的内脏在上身,易腐烂且比下身多,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这就是寿衣上五下三或上七下五,即下身总比上身差二的原因。原来穿寿衣还有防尸体腐烂渗透吸收水分的意思,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便有了穿寿衣的习俗。

是对死者的尊重,维护死者应有的尊严人都是赤身裸体的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声哭号声,是父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又经过精心的养育,成家立业,又为人之父母。经过劳累和辛苦,渐渐的老去,以至驾鹤仙逝。将人活得有模有样,抚养教育子女,犹如果树开花结果,春去秋来。死亡又是无法逃避和面对的,假如死后不着衣衫,那种衣不蔽体的窘样,不就等同于其他的动物暴尸荒野了吗?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一种高等的情感动物。

死也要有死样,着衣戴帽穿鞋,才符合人之常情。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让死者不失原有的尊严。光溜溜的而来,如果再光溜溜地而去,才是大为不敬,也会留下终身的遗憾。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寿终正寝,入土为安。在人无药可救,生命垂危之际,亲属们都要给TA擦洗身子,干干净净地穿上提前准备的寿衣。在病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要把亡者移到搭建的灵堂里,家人们为他守护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即挺丧)。

为何恐怖电影中的僵尸都穿清朝官服?难道没有其他朝代的僵尸和官服吗?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打僵尸真的是最适合清朝的官服,但是真的不适合其他朝代!要知道,以前正统汉朝的官服是五颜六色的。南北朝以来,历代官服都不同程度地沿袭了五等官服的制度,即猩、紫、猩、绿、青五种颜色,由高到低,依次区分不同等级的官员。比如在唐代,三等以上的官员穿紫袍,那么四等穿深红,五等穿浅深红,六等穿深绿,七等穿浅绿,八等穿深青,九等穿浅青...例如,他们中谁哭得最厉害?白居易《琵琶行》最后一句中?这位九江官员。我的蓝色袖子湿了。


文章TAG:鬼穿的服装图片  时要  寿衣  去世  服装  老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