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厂肯定有前途。只有人类文明不倒退到原始社会,人们对衣服的需求才会一直存在。前段时间和一个在老家种地的农民聊天。他说他不能理解的是,国家种粮食还是种水果,所有的面料都滞销。粮食多农民少的现象年年上演,但为什么国家还在进口粮食和水果?

我家有自己的服装厂,目前自己开了服装工作室,批发零售都做,没有销路怎么办?

自设工厂,自产自销,这些看上去很完美的流程,但往往都还做不过没有工厂的品牌公司,甚至不如专做加工的工厂有效益,其实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术业有专攻!其实题主的问题也困扰我多年,包括我身边很多朋友就劝过我自己有工厂,成本这么好控制,为什么不自己弄个品牌,自己做自己卖呢?在劝我的同时,还不忘搬出一推那些条件不如我的来做对比看某某某只是批发衣服,或只是开了几个服装店铺,一年能赚几百万,上千万,你们那些工厂老板怎么就喜欢帮别人做嫁衣,有钱不会自己来赚啊。

跟一些品牌商和服装批发零售商打交道了这么长时间,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越是对服装很懂的,尤其对服装技术品质很关注的那类人,去做服装销售的话往往不成功而那些从未接触过服装,只是出于兴趣爱好来卖服装的人往往取得不错的成就。针对这个现象,我也跟很多同行交流过,在一起聊天过程中,发现做工厂的老板注重的是产品品质和交期这些具体的问题。

他们脑子里装的是产品思维,总认为自己东西好,有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识。结果就是搞出一堆自己认为很好却卖不出去的库存。而那些对服装不懂的外行老板他们注重的是营销,他们善于抓住人性的需求,能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他们不会首先去考虑降成本自己搞工厂,他们脑海中信奉的是没有卖不出去的衣服,只有不会卖衣服的人。

大部分服装品牌公司都在走生产外包的模式,公司专注于设计研发和产品营销。你看他们的衣服定价虽然很贵,但销路还是不错,正是因为老板具有这种营销的思维。看看这两种思维角度完全不同的人,他们行事的方向和决策就会完全不一样,最后的结果肯定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觉的优势其实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反而变成了我们的劣势。

自己有服装厂,怎么开拓市场?主要是做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校服?

提供以下建议第一产品属性刚需低频一个学生一年4套校服,如果只做校服那就是一次性生意。所以,如果是只做校服生意,那么模式就是规模。尽可能去把能够得着的学校都谈下来。这个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是否把产品线延展?比如A B C组合,让刚需你频变为刚需高频。第二客户是学校,不是学生付钱的和使用的不是一拨人,也就是说服装质量好坏,体验如何与消费不同步,也没有决定关系。

那就是要针对学校采购者来做,想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了。这些人可能出现的场景在哪里?你如何去影响到他?第三产品的价值团队精神校服是每个学校的活广告,但因为是教育性质不好商业化而是需要体现团队精神,所以学校通常选择中规中矩的样式,也不希望经常变更。最常见的就是白蓝相配,再加几条杆,印上学校LOGO。第四行业痛点综合以上三点,校服就变成一件标准产品,学校不愿意多花钱在校服上,只要是一致的,耐磨舒适价格低就可以。

所以校服厂的重点工作就在强化管理,降本增效了。这是一条路径。但是,当所有校服厂都这么想的时候,你再用这种思路,冲进去就只能拼刺刀。就是价低品优。如果是这样,就直接成本价卖给学样好了。用小米的思路做生态。当你有了这些学校用户群,你平台优势就出来了。另外一种路,就是仍然围绕产品做提升,从产品的外观形象,这毕竟也是学校在意的事。

制衣厂的前景好吗?

这应该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服装厂肯定有前途。只有人类文明不倒退到原始社会,人们对衣服的需求才会一直存在。但是一个服装厂前途光明,并不代表你的服装厂就能活下去,或者会活得很好。其实只要你做过服装厂的老板,大家似乎都在感叹,加工是最难做的事情。可以说,服装厂现在已经成为实体经济中平均寿命最短的行业,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服装加工本身是整个服装供应链中最关键但利润最低的环节。


文章TAG:服装厂的客户群有哪些  服装厂  制衣  客户群  前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