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全能成为100万人书法大赛特等奖的前几名。这个奖也说明人家硬笔书法水平是杠杠的。相比于昙花一现的文创大赛,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或许是优质创意产品的转化和文创产业链的逐渐打通。葛全胜的硬笔书法,仅从网上能找到的几张图来看,是很正经的那种,用的是普通的钢笔,不像有些人会选择一些特殊的书写工具。
博物馆文创大赛的的优质作品应该如何转化?
相比昙花一现的文创大赛,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或许是优质创意的产品转化,及逐步打通的文创产业链条。不得不承认,大赛的涌现是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愈发受到重视的体现,对于文化自信的彰显,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是一股重大推力,因此,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或许更为重要。首先,文创产品成果转化平台的搭建尤为迫切和关键。平台要通过资源的整合,打通文创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一方面,通过文创大赛的契机集合一批优秀设计者资源,并孵化一批优质文创,形成设计师 作品的优质资源库,能为后续的产品输出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来源。另一方面,平台链接起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生产商销售渠道,通过商业品牌定向合作,商家采购或政府采购等形式为产品提供市场对接。恭王府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就通过与老舍茶馆陈氏定窑九芝堂等11个品牌合作,为获奖作品提供更明确的创作方向和后续保障。
2020年9月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也是集合了47家单位,涵盖港澳及珠三角九市的文博非遗景区设计宣传推广等行业,搭建平台,用文创讲好湾区故事。而在其中,文物文旅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亟需发挥,从一场大赛开启,就要综合考量制定长期规划,寻找专业的合作伙伴,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为文创的成果转化搭建平台,让更多优秀作品走向市场,这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对于文创发展的推动,是对原创作品的保护,也是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
孙晓云大约30年前的书法大赛获奖作品,放在今天能获奖吗?
能够获奖!首先孙晓云的书法功底扎实,自幼习书,广泛临帖。特别是小楷,很有韵味小字行书也颇有特色。其次,孙晓云的书法是跟外公学的,她外公叫朱复戡,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是吴昌硕的学生,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在如今这个社会,既有手底功夫,又有人脉资源,想不获奖都难。
你的摄影作品参加过哪些大赛?
虽然现在我没有参加过摄影大赛,但是作为几十年的摄影爱好者,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早在大学时代,我就爱上摄影。当然,那时相机很少。个人买不起,要有,也是机关单位的。正好,我一个要好的朋友的父亲在县农业局当秘书,保管着一台相机。单镜头的,记不请是不是海鸥牌。这是我第一次使用相机,算是练手。1967年的1.2月份,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
从省到县到各大小单位,造反派纷纷夺权。二月,一些开国老将军愤起反击,被四人帮称为二月逆流,全国上下开始批判二月逆流,矛头指向了军队。在我老家的县,造反派们也在大街上涂写反击二月逆流,要揪军内一小撮的标语。当时因为学校停课,我与朋友都回到了老家。看到这些标语,就用相机拍下来,送到省军区。这是我用相机拍摄的最早的有意义的照片。
1974年,我进入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部,发现有台德国产禄来福来双镜头相机,因为长期无人使用,镜头都已经发霉。我欣喜若狂。将机子寄上海维修后,我就一直用它,直到我离开宣传部。我用这台机子拍摄新闻照片,民风民俗,记录了那些年我们这个少数民族小县的历史点滴。比如1976年粉粹四人帮的群众集会,拖拉机开进我们县。
这两张照片是自治州电影协会去年收藏的。还有贵州日报等报纸的照片。1983年,时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县科协主席的朋友邀请我到县科协编一份科普报纸。我的条件是买一台单反相机。他同意了。我去了县科协后,花了500块钱从其他县摄影圈的朋友那里买了一台旧的Jasika x3相机。还托省外贸局的朋友去香港买了个变焦镜头。此时,我已成为省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文章TAG:获奖 大赛 广东省 服装 放在 广东省服装大赛的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