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季在家如何取暖?

谢邀! 翻开厚重的历史发现,古人真是有智慧,取暖方式不仅花样多,还标新立异,可以说是很多现代取暖工具的鼻祖。手炉—古代的小暖宝  《红楼梦》中,薛宝钗劝贾宝玉不要喝冷酒,而且说了一大堆关切的话,惹得黛玉“醋意泛滥”,可巧丫头紫鹃让人送手炉,黛玉就立即借题发挥,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黛玉用的手炉就是用来暖手暖脚的小火炉,相当于现在的暖宝宝。

炉外加罩,且精巧玲珑、形状多样,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有诗为证:“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汤婆子---古代的暖水袋  《甄嬛传》中,华妃娘娘家世显赫,身家所用看着比别人金贵了不少,冬天不离手的即是汤婆子。

汤婆子又叫足炉,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写得特别传神,自宋朝就有了,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曾把“足炉”作为礼物送给好友杨君素。明代瞿佑亦有诗为证:“困倚蒲团罢煮汤,一团和气有商量。

生来不作闲云雨,老去偏多热肺肠。金母有心同寿域,竹奴无意妒专房。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暖椅——城里人真会玩儿李渔设计的暖椅  清代的著名文人李渔,多才多艺,不仅文章写的好,木工活做的也不错。他在《闲情偶记》里,专门讲到了他自己设计制作越冬暖椅的一段有趣经历:我冬天著书,身体畏寒,砚台里的墨汁也会因天寒被冻住。

我原本想多放几个盆炭,让满室都暖和起来。可这样一来,炭尘就多了,弄不好,书房就会灰尘四起。如果只用大小二炉,手和脚是不凉了,可四肢还是冷得够呛,我浑身上下简直是又过冬天,又过夏天了。所以,我就千方百计地设计制作了暖椅,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抽屉里面放置炭炉,这样一来全身就都不冷了。瞧人家这,在暖椅上读书真是享受!  比起手炉、足炉、暖椅这些小物件,古人还有更大、更好的取暖设施,有点像现代的大型供暖,当然供的只是皇家或者有钱人家,虽然赶不上现代的技术,但依然让人叹为观止。

壁炉——现代的电暖气  壁炉大多出现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其实早在秦朝时期咱老祖宗就设计了壁炉作为取暖设备。伟大的始皇帝不仅建造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留下了神秘的秦始皇陵,同样也有当时非常先进的取暖设备。据说,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壁炉,其中有两座壁炉还是供浴室采暖用的,炉膛为覆瓮形,可使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这应是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方式。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薰衣草  熏衣  袋装  洗衣  洁净  薰衣草如何熏衣  洗衣液深层洁净薰衣草香袋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