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金芍一贯煎:白芍30g生地黄30g郁金20g北沙参15g麦冬20g枸杞子30g当归10g川楝子20g,上药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不过,以前的是学打(武术)先学药,学药先药水,大概在改革开放前是这样的。②加减升降汤:生大黄(后下)15g姜黄10g生地黄20g赤芍15g生栀子15g黄连10g大青叶20g;上药水煎2次口服,每日1剂。

看病难在哪?贵在哪?

看病难在哪?贵在哪?中国有两件事时间不长,一是铁路,二是西医,都是从国外学习引进的。自古百草是药,中医以前拿脉,中药是草药,和加工的成品药。我有亲身体会,以前的跌打损伤骨折,医生用制成的药粉搅拌,可以治愈。不过,以前的是学打(武术)先学药,学药先药水,大概在改革开放前还是这样的。他的后人现在可能还在用。

西医,现在不用听珍器,先讲骨折,直接麻醉、开刀动手术,上刚板,用钢钉,不过花钱要多,特别是老年人,骨头硬,之后风险不少。再说,用身份证网上办,医生开据检测化验单,现在太简单了。不是手术方面的,一般好象很容易,因为有机器看病。看病本就不难,难在疑难杂症,需要转院,或者是省一级的医生,看不过来,需要预约。

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在乡村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医术到底怎么样?

在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队伍主要是由一些民间行医者和一些有文化的知识青年组成,也有在部队当过卫生员的复员恳伍军人,经过相应的一些常见病医疗知识的专业培训就上岗了。一般不脱产,有医则行医,无医就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他们医疗设备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医疗室,一般只有一个医疗箱,里面放有听珍器、注射器,银针盒、常备药、体温表及外伤急救药品及材料,如消炎粉、纱布胶布等。

家中就是他们的珍所,有社员在家病了,能来则来,不能来的只要一喊,带着药箱就及时出珍,无论是白天和夜晚,还是在生产队劳动与在家,基本上是随叫隨到。他们没有什么特殊待遇,生产大队有点不多的补贴,有的是药品中间差归其本人,而在生产干了多少时间的活就计多少时间的工分。用中医就是通望闻问切,给病人开个方子去中药房买药或叫病者就地整点草药就可以了。

用西医的就问一下病情、用听珍器听一听或考考体温进行打针吃药。但赤脚医生们往往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看病与治病,虽然他们没有上过什么专业学校,但对于一般的常见病还是不在话下的,有的还是祖传医生、有祖传秘方,特别是用银针可使休克的人及时苏醒过来,这是我亲眼见到的。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是毛泽东时代的一大创举,是医疗面向广大农村,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光辉典范,极大地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广大农民长期看病难的具问题,让农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就在家门口甚至是不花钱或者只花几分钱、几角钱,也用不着去很远的医院的情况下就能治好的举措,六七十年代的赤医生确实是功不可抹。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美日韩  一珍  已生  韩方  药水  韩方一珍药水怎么样  美日韩已生分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