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换装美式军服的国军军官,将军的袖口有红色的袖线、校官为黄色的袖线、尉官则为蓝色的袖线,而在软肩袢上将官缀金星、校官缀银花、尉官配亮色杠条,将校军官从头上到脚下都是橄榄绿色的毛料制品,尉官制服则只是灰绿色的棉布服装,所以区分起来还是比较明显的。许多蒋军高级军官战败后都选择换上士兵衣服逃命,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将校军官的军装和服饰太扎眼了。

(日军昭五式校官军服)其实军装上还有一些细节可以判明军阶和身份,比如军上装的兜盖、比如上装钮扣、比如军官马裤等等,东西方都有各自的展现方式,二战德军和苏军将官在马裤上的红色条非常令人深刻,这里就不一一详细说明了,因为在明显的标识上,还有一个军帽的问题。民国军队在换装仿德式的小圆帽以后,将校军官的军帽颜色和面料是与军服相同的,而尉官颜色和面料就要差一些,至于士兵更是粗糙的很,许多国军士兵的帽檐都是塌的,原因就是面料质量忒次。

而二战日军无论是大檐帽还是战斗帽,都随军阶的差别而不同,比如日军在1912年开始列装的“四五式”军帽,尽管粗看起来样式相同,但是细节区别很大。首先是军官的面料更加精细,配有一个有光泽的硬化帽舌,其次是帽带扣的样式也有区别,士兵和下士官为黄铜制的平面扣,而军官则是黄铜制的樱花图案扣,最后一点,士兵的帽舌是普通牛皮制成,基本没有光泽性。

而后来列装的“战斗帽”(日军称为略帽)也是分为士兵版和军官版的,其中重要的区别,是士兵版为缝制的黄五星,而军官版的帽徽是用丝线绣制。二战期间美军的军帽样式稍显复杂,因为有大檐帽和软帽两种,但是表现形式最粗旷的则是钢盔佩戴,目的就是为了在战场上更好地区分军阶,以方便指挥。将官的钢盔上直接镶上将星(根据军衔决定几颗),而校官钢盔上镶的是梅花,尉官钢盔上镶的是金属条杠,因此在近距离内哪怕不看军装细节,也能够一眼区分出阶级和军衔来,《巴顿将军》电影里全面展式了他从少将、到中将再到四星上将的钢盔变化历程,不过蒋军没有照搬这一套,钢盔上是没有军衔标识的,应该是技术原因吧。

德军上校和准将军衔怎么区别?

这问题涵盖的范围太大了,从军史上来说首先声明: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没有准将军衔!其将官只分为一级上将(大将)、兵种上将(共八个兵种)、中将和少将,当然了,上面还有陆军元帅和戈胖子的“帝国元帅”军衔,这是比较清楚的。(电影桥里面的霍夫曼上校)但是武装党卫军倒确实有“准将”军衔,它对应的普通(下属)党卫队军衔是:党卫队区队长。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军献  祛痘  检测  报告  军献如何  10品牌祛痘产品检测报告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