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化妆品行业和医药行业的创新,以及消费者对化妆品态度的巨大变化,化妆品和药品的交叉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模糊性。原化妆品实体渠道出货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因此,功能性化妆品一词被用来描述这类化妆品。
化妆品OEM/功能性化妆品护肤品是否存在对身体有副作用?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由于化妆品产业和制药工业的一次次革新,以及消费者对化妆品态度的大转变,化妆品和药品的之间不断交叉重合导致二者之间更加模糊不清。并因此衍生出了功能性化妆品一词,用以描述这类化妆品。功能性化妆品含有可以对人体产生影响的生物活性成分,也可以说是专门针对问题性肌肤所研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药理性护肤品。
一般情况下,从功效和市场热点看,功能性护肤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产品1祛斑增白产品消除面部各种色斑淡化已有的表皮黑色素防止色素沉着增白皮肤的产品。2防晒产品具有防紫外线作用减轻因日晒引起皮肤损伤功能的化妆品。3抗衰老产品具有去除死皮激活表皮细胞再生增厚角质层提供24h保湿滋养呵护消除皱纹保持皮肤平滑细嫩和弹性功能的化妆品。
这些功能性化妆品的质地基础与普通化妆品大致上是相同的,但部分成分会更温和一些,这是好的功能性化妆品的关键。按正常情况来说,功能性化妆品应没有刺激性,不会破坏皮肤天然的保护层,不形成阻碍有效物作用的屏障。但目前由于商家经营成本的上涨,一款功能性化妆品想要完全不刺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有良心的商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将产品的刺激度尽量降到最低。
功能性化妆品从某种程度看,其实就像药物一样,对于某些皮肤疾病比如痤疮等针对性肌肤问题会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长期使用会有耐药性,正如药物一般,单一的药物使用次数太多便会产生抗药性,再次治疗效果会大大降低。再就是是药三分毒,功能性化妆品中毕竟含有药物成分,皮肤对其过敏的概率也要高出普通护肤品,因此不宜长期使用。
化妆品行业怎么样?那些化妆品好卖一些?投资高不高?
——以下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我国化妆品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地发展,2018年行业零售总额已达2619亿元,同时市场需求远未饱和,市场还有巨大增长空间。通过解析其产业链,前瞻发现,化妆品产业链层层加价,代工厂供应商品牌方渠道商共同瓜分千亿市场。
其中,品牌方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本土品牌目前落后于人,还需发力追赶。行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远未饱和我国化妆品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地发展,2012-2018年,行业零售总额从1240亿元快速上升至2619亿元,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8%。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化妆品行业经历了由无到有的增长过程,国内本土品牌进入复苏阶段另一方面,伴随着消费升级,消费意识苏醒,消费群体扩张,化妆品行业逐渐从低端市场转向高端市场。
量价齐升持续推升化妆品行业景气度。不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化妆品市场需求远未达到饱和状态。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17年国内人均化妆品支出仅为181元,远不及日本1196元。对标接近饱和的日本市场,国内的化妆品市场有望发展到万亿以上的体量。本土品牌还需发力,营销与研发双轮驱动在化妆品产业链中,品牌端占据主导地位,品牌商和渠道商是重要的提价环节。
数据显示,品牌端的毛利率一般在60%-70%,净利润率在5%-10%,是整个化妆品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的环节。高利润来源于品牌溢价,进而影响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目前在全球市场上,高端化妆品品牌甚至高端化妆品品牌几乎被欧美国际大牌垄断,品牌溢价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我国化妆品品牌的品牌溢价能力不足,产品大多以高性价比的优势在中低端市场竞争。大部分产品价格在100-200元之间,部分甚至在100元以下。
文章TAG:消费者对化妆品有什么转变 化妆品 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