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主人公的性格变化反映了俄罗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革命过渡时期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的生动历史,具有深刻的意义。距离太远,俄罗斯实力有限。俄罗斯的规模非常巨大。虽然俄罗斯绝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但俄罗斯的核心位于欧洲,从伏尔加河流域到东北路途遥远,中间还要经过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

18-19世纪,俄国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拿破仑攻打俄国?

欧洲因为封建制度的原因,历来都是一盘散沙。18世纪末一个天纵奇才踏着五彩祥云空降欧洲,1799年通过雾月政变上台的拿破仑开始了他一系列开挂操作。在攻打俄国之前,拿破仑那都是百战百胜,拿破仑少年很快开始膨胀了,所谓的反法同盟不过都是纸老虎,在军事奇才拿破仑面前基本都是可以秒掉的渣渣!普鲁士够铁血了吧,号称军队拥有国家的普鲁士在拿破仑少年面前也只能俯首称臣。

容克贵族军官团在当时的欧洲是牛逼哄哄的存在,加上战斗民族俄罗斯联盟对抗法兰西,怎么看应该都可以取胜,毕竟欧洲最能打的都在这里了。我们来看看这场奠定拿破仑时代基础战争。1806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向法国宣战,按照正常操作,法国人应该进入战争动员,认真准备了吧!唉人家拿破仑却让军队的小伙伴放假休息,慢悠悠的烤着鸡翅膀,完全不着急。

一到军队开始战争的那天,这群浪漫热血的法国少年快速的围到了他们的领袖拿破仑旁边,以每天行军40公里的速度,仅仅用了20多天就击溃了普鲁士的军队。普鲁士与萨克森盟军的全部军事力量被毁灭殆尽,伤亡25000人,被俘10万人。拿破仑一口气就吹倒了普鲁士。当时战斗民族俄罗斯人刚刚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损失惨重,深知拿破仑的厉害,不知道是不是心虚,在开战时居然刚刚从华沙出发,机智的躲过了一劫。

可惜天妒英才,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并遭遇惨败。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拿破仑要打俄罗斯,其实真正的答案是,在拿破仑眼中,这次远征真的不费吹灰之力。算是他统一欧洲梦想中的一个小环节。然而,法兰西的那群浪漫热血的小伙伴早就老了,他们的领袖拿破仑波拿巴也已经老了,他们再也不是那群在野地不用帐篷就可以无忧无虑睡着的年轻人。

契诃夫在小说中是如何刻画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形象的?

1886年开始,契诃夫将其小说创作视野投向知识分子群,早前小说中轻松欢快的基调,逐渐被忧郁深沉的情绪取代,作品基本上摆脱了追求表面笑料的滑稽情趣,而注重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善于构思精巧的艺术细节来概括生活的普遍意义。若想理解契诃夫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需要先了解契诃夫这种创作风格转变的背景及原因。01 契诃夫描写知识分子的背景及原因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第二次革命被镇压下去后,亚历山大三世为维持摇摇欲坠的政权,加强了残暴统治,这个时期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停滞时代。

在这个因恐怖统治而令人窒息,又因时代闪现亮点而发人思考的社会中,各阶层人士都在急骤地分化。在解放运动中一直走在最前列并起过重大作用的俄国知识界,更是动荡不安,面临巨变。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有的堕落变节,投入反动势力的怀抱有的彷徨动摇,找不到前进的路标有的苟且偷安,堕入小市民庸俗生活的泥潭。但是,也有的在苦苦地思考,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充分体现了俄国八十年代的时代特征。目睹社会的黑暗,契诃夫深感不安。他幻想以自由劳动为基础的美好合理的社会,但又不知道怎样把这种幻想变为现实。面对时代变化,他严肃地思考自己的创作。他的眼光必然要投向社会生活的最深处,开始描写那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出路的知识分子,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犹豫动摇堕落变革愤慈思考,乃至于觉醒新生期待和反抗,再现了一幅幅俄国社会的真实画面。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将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作为创作的中心主题,这并非偶然。他的笔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病态的社会,切除思想的毒瘤。作家试图以其典型的知识分子来敲打庸俗,唤醒失落,拯救堕落,歌颂探索者,从而充分履行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崇高而严肃的创作使命。在他的小说中,8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因整个社会处于停滞和窒息状态而受到忧郁情绪的压抑,但在90年代后期,由于革命形势的高涨,他的知识分子形象充满了光明乐观的气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文章TAG:19世纪的俄国服装图片  俄国  拿破仑  攻打  服装  世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