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还有一种解释叫女儿节,很少有人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最具文化性的一个。它有20多个绰号,可以排在中国节日之首。钟志忠还提到,当时挂在端午节门上的节日画中,也有仙女挥剑降五毒的题材。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藏经皮中也有半块补药料。仙人与石菖蒲、艾蒿的石景与五毒混在一起,正好可以相提并论。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端午是一盏绵长甘冽的雄黄酒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动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再现了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祈福平安的风俗图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因为中国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而广为人知。清代诗人李静山诗赋市井人家的端午生活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古代科技文明水平和医学知识有限,门上挂桑椹,菖蒲,插艾,与饮雄黄酒的风俗,已传习至清代,都是为了杀菌驱毒祈福迎祥,反应了古人防病健身的一种节令健康追求。而高悬黄纸帖,则是巫术活动,用于辟邪。诗的最后两句可谓诙谐幽默,李静山在诗中感叹,你把驱邪的灵符高悬于门外,账主子恐怕就不敢上门来了,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端午节穿什么传统服饰?
华丽的端午吉服芳香的药草荷包轻薄的纱罗葛布,无一不蕴含着先民辟祟消夏的愿望,可以说端午节是消夏的节。在古代中国,端午的地位很高,仅次于元旦冬至。仲夏端午作为夏季最核心的日子,节俗相当丰富,不仅划龙舟吃粽子,还有许多节俗围绕度夏延寿和避毒展开,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需要准备的节物有很多,除大家熟知的粽子长命缕艾草菖蒲画扇香包外,在着衣上也有特别的节俗要求,所用端午衣饰不管是纹样还是面料都有讲究,是古代节令服的重要一类。
端午临近盛夏,暑气蒸人,必须更换适于度夏的服装,政府也提前进行大规模的赐服活动。赏赐季节性服饰的做法早在汉晋时便已出现,当时对重要的公卿官员和羽林军赏赐四季衣服面料,作为俸禄的额外补充,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冬给。唐代延续了冬春衣之制,并有了节令服的概念,有时在端午对部分官员加赐端午衣,附带上若干节物,作为过节的特别福利。
宫中赏赐的端午服饰端午临近盛夏,暑气蒸人,必须更换适于度夏的服装,政府也提前进行大规模的赐服活动。赏赐季节性服饰的做法早在汉晋时便已出现,当时对重要的公卿官员和羽林军赏赐四季衣服面料,作为俸禄的额外补充,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冬给。唐代延续了冬春衣之制,并有了节令服的概念,有时在端午对部分官员加赐端午衣,附带上若干节物,作为过节的特别福利。
唐李肇翰林志记载,唐德宗兴元元年敕定翰林学士岁赐,翰林学士在端午会有端午衣一副,金花银器一事,百索一轴,青团缕竹大扇一柄,角粽三等赏赐。全唐文中可以见到多例官员谢表,如刘禹锡吕颂权德舆等人的谢端午赐衣及器物等表,都是在获赐端午衣后所上的谢恩文。有一年端午,时任左拾遗的杜甫就得到一副唐肃宗赐予的夏衣,还特别作端午日赐衣一诗: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竭力称赞这套端午衣质地的轻软尺寸的合身。晚唐五代以后,赐端午衣逐渐成为一项固定的正式制度被全面推行,属于一年三赐(五月五日十月一日皇帝生日圣诞)之一,对象也从主要官员扩大到各级文武百官。宋史舆服五时服条记宋初因五代旧制,每岁诸臣皆赐时服,然止赐将相学士禁军大校。
龙三年,毛称朝臣曰不给,甚无意义。它被重新给了一遍。十月一日,端午节,文武大臣把自己的学校送给颜。由于受礼者的大众化,此时不同身份的官、兵、使者所赠织物的数量在细节上有所不同,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种身份象征。到了宋代,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记录九礼的构成。其中,高级官员,如二府宰相至枢密院亲王、枢密院三大臣、东宫三司等,均可获赠端午官服,为全套五件,包括润罗官服、红罗绣、抱肚、黄奕汗衫、熟线、斜纹布夹、小丝,均为高级丝制,银扇二。低级官员,如钟繇洗马,汤曜和冯玉洗五官,都拿丝绸汗衫给罗公。在最底层,只有穿紫色条纹的窄衬衫的问题。
文章TAG:端午节打一种服装 端午节 服饰 服装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