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旗袍的原型来自满族服饰和汉族服饰。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它依托中国传统的宽袍宽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风格,却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清朝之前的几千年里,各个朝代的服装逐渐形成了以大双排扣服装为主流的趋势,即前胸一片裙摆压着另一片,但男女裙摆压向相反的方向。
民国时期服饰是如何发展的?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
民国时期的上海,为什么很流行旗袍?
顾名思义,旗袍起源于清朝,也就是清朝的女性服装。不过,并不是清朝所有的女性都会穿旗袍。穿旗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要看过旗袍的认都会发现,这种衣服是不适合劳动人民日常穿着的。所以,在清朝穿旗袍本身就意味着不是劳动人民,而是非富即贵的那种家庭的女性。清朝的旗袍在清朝灭亡之后并没有马上退出历史舞台,在富贵人家仍然继续存在。
但民国初期的旗袍和后来我们看到的旗袍是很不一样的,并不那么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比较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的旗袍是在一战以后才逐步流行起来,而且从大城市逐步开始流行。旗袍的流行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大批脱离了重体力劳动女性的出现,而且她们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曲线美。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有所提高,参加社会活动比较多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只是像农业时代那样,即便是富贵人家的女性穿着旗袍,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用不着穿旗袍的。这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之一。女性不仅参与社会活动比较多了,因为工业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女性在城市参加工业生产的机会多起来了。比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除了那些交际花和各种有闲阶级女性之外,工厂女工在下班回家后也是穿旗袍的。
而女性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曲线,也是消费主义文化发展的结果之一。因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业成为了消费对象。这同样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先是制造欲望,然后生产商品,这就是广告的意义所在。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工业还很薄弱,主要就是集中在上海等大城市。所以,旗袍也率先在这里流行开来。但那时候的城市既是生产性的空间,也是消费的空间,生产者本身也是消费者。
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分工的结果。建国后,上海等地仍保留旗袍,普通城市主妇下班回家都会穿旗袍。但随着新中国城市的改造,城市越来越成为生产的中心,劳动者的地位空前提高,审美标准也在相应改变。旗袍作为休闲阶层的服装,逐渐被边缘化。旗袍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出现在上海。当时的上海正从一个更具生产力的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变,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兴起。
文章TAG:盘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装风格 民国 海派 时期 服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