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服装厂越来越少是真的,但是目前上海的服装厂还是存在的。后来上海的服装加工厂基本都往郊区发展了。2000年前后,上海郊区基本形成三大生产基地。我们有两个同事两年前把工厂搬到了安徽老家,但去年又搬回了上海。他说,虽然在上海做服装加工真的很难,但在老家做也不容易。现在四五线城市生活成本超过上海,家乡的商业环境也没有上海那么透明。
上海现在还有服装工厂吗?能在上海那种高成本的地方生存下来的工厂是什么样的?
谢谢悟空邀请!对这个问题我想很多朋友有一个误解,认为上海这种生活成本很高的地方不太可能还有服装工厂。其实上海服装工厂越来越少确实是真的,但目前上海的服装工厂还是存在的。我是90年代初来上海的,一直工作和生活在杨浦,也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兴衰吧。记得有一年在上海国营针织服装厂上班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1000多,而且那个时候是3班倒,每天只做8小时的,周日是休息的。
基本是上海职工平均工资的两倍多。不过现在在杨浦市区这种地方基本不太可能找到服装工厂了。后来上海的服装加工厂基本都是朝郊区发展,在2000年左右上海郊区基本形成了三大主要生产基地青浦纪王的梭织时装生产基地,奉贤金汇的针织服装生产基地,松江叶榭的毛衫生产基地。 在这些基地周边集中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制衣工厂和相当多的产业工人。
不过随着上海的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加上前几年搞环保拆维等行动,很多工厂都搬离了上海。目前在上海的一些工厂基本还是聚集在那三大基地周边为主,不过都是小工厂多,那种上百人的工厂屈指可数了。而且上海大部分工厂主要还是以上海本地品牌和外地相对品质要求比较高的品牌订单为主。毕竟对于这样一个老工业城市,各种工艺技术在人才和设备,还有款式设计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优势。
所以我认为在很长时间内,服装厂在上海都不可能出现一家都没有的情况。当然如果在上海做低端市场货,生存下来的空间非常小了。我们有两个同行是前两年把工厂搬到安徽老家去做的,但去年又搬回上海了,他说虽然上海做服装加工确实很难,但在老家也并不容易,现在四五线城市的生活成本都超过上海了,而且老家营商环境也没有上海这么透明。
民国时期的上海,为什么很流行旗袍?
顾名思义,旗袍起源于清朝,也就是清朝的女性服装。不过,并不是清朝所有的女性都会穿旗袍。穿旗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要看过旗袍的认都会发现,这种衣服是不适合劳动人民日常穿着的。所以,在清朝穿旗袍本身就意味着不是劳动人民,而是非富即贵的那种家庭的女性。清朝的旗袍在清朝灭亡之后并没有马上退出历史舞台,在富贵人家仍然继续存在。
但民国初期的旗袍和后来我们看到的旗袍是很不一样的,并不那么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比较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的旗袍是在一战以后才逐步流行起来,而且从大城市逐步开始流行。旗袍的流行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大批脱离了重体力劳动女性的出现,而且她们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曲线美。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有所提高,参加社会活动比较多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只是像农业时代那样,即便是富贵人家的女性穿着旗袍,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用不着穿旗袍的。这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之一。女性不仅参与社会活动比较多了,因为工业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女性在城市参加工业生产的机会多起来了。比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除了那些交际花和各种有闲阶级女性之外,工厂女工在下班回家后也是穿旗袍的。
而女性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曲线,也是消费主义文化发展的结果之一。因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业成为了消费对象。这同样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先是制造欲望,然后生产商品,这就是广告的意义所在。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工业还很薄弱,主要就是集中在上海等大城市。所以,旗袍也率先在这里流行开来。但那时候的城市既是生产性的空间,也是消费的空间,生产者本身也是消费者。
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分工的结果。建国后,上海等地仍保留旗袍,普通城市主妇下班回家都会穿旗袍。但随着新中国城市的改造,城市越来越成为生产的中心,劳动者的地位空前提高,审美标准也在相应改变。旗袍作为休闲阶层的服装,逐渐被边缘化。旗袍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出现在上海。当时的上海正从一个更具生产力的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变,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兴起。
文章TAG:上海服装来源 上海 民国 服装 来源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