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习诗词时,半小时就能分清古音的平上去入四声了,当然,这有懂粤语的优势,但普语地区的,大不了就是多记几十个派入平声的入声常用字,能有多难?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这称为格律,这也不难,律句句式正格的也就四句(五律句去掉头两字)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然后,通过粘,对就可组成各种律绝格式,根本不用背记。

难点的就是在实际应用中,你能做到说出一个句子,就是基本合律的。这点就一定要通过创作训练提升了,我说过,在头条做对联,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也说过,这个月,要开个头条号和大家分享做句的训练方法,并且和大家一起做句对句。学诗词创作,我以上写这么多,可以说都是废话,这类文章,你看一万篇也对你的创作没有什么帮助,只有真正拿起笔,你才可以通过做句,对句去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从而做出流畅合律的诗词。

宋朝第一名妓李师师结局如何?

谢悟空!李师师,北宋汴京人氏,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妓之一。四岁父母双亡,被一李姓青楼女子收养,自幼学习琴棋书画,长成后色艺双绝,名闻京师,深受王孙公子和文人雅士喜爱,相传与其有染者上至徽宗赵佶,下有词人周邦彦,还有水浒名将浪子燕青,因其自幼被父亲喜欢,并抱到佛寺摩顶(“舍身"挂名),突然哇哇大哭,师傅认为此女与佛门有缘,被当成弟子对待,过去佛门弟子称师,故李师师大名以此而来。

李师师和浪子燕青关系非常暧昧,如果没有李师师从中周旋,宋江将难以实招安梦想,可惜李、燕之情含糊不清,燕青后来也不知所去,只留下李师师独守青楼,虽有徽宗赵佶垂爱,但随着金军攻破汴京,李师师从此下落不明,到底她最后结局如何,正史上也没有什么记载,只是一些野史和小说中略有提及,但都是一些揣测和可能。一是出家说。

宋徽宗把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恒后,李师师自感失去了靠山,加之当时金兵侵犯,河北等地告急,师师便把所有积蓄捐给朝廷,希望能助抗金一臂之力,之后自己在城北慈云观出家当了女道士。二是自杀说。说金兵攻下汴梁后,到处烧杀抢掠,李师师蓬头垢面,跟着逃难人群一道准备逃出城外,不料被奸贼张邦昌发现,为了向金人邀功便将李师师要抓去交给金人,为了不被金人污辱,李师师大骂张邦昌卖国,并说此身曾经侍候过君王,不愿成为金狗的玩物,说着手拔头上金簪,向自己咽喉刺去,见不死,又朗胸口扎去才死。

三是嫁给残卒说。李师师在逃难途中,不断受到金兵污辱,为了不再守乱兵发泄,她索性把自己交给了一个身体已经残疾的金兵,求得身体不再遭群魔欺污,从而了此一生。四是南逃嫁给商人说。李师师和众人一起逃到了南方,为了活下去,她与一位商人结了婚,虽然生活显得平淡,但也不失幸福和恩爱,最后老死人间。五是重操旧业说。说李师师跑到南方后,一个弱女子难以养活自己,不得不又重新干起青楼之事,和一群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直到后来年老色衰,无人问津,才客死他乡。

你对“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这句话怎么看?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为什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说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深浅是很重要的。为何“酒逢知己饮”?酒,粮食造的,杜康是师祖。它具有舒血、活筋、提神之功效。少饮则有益,多饮则害处大也。何为“知己”?《增广贤文》里有一句:“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很准确又精妙。知己,只能在心灵上相遇,彼此间牵肠挂肚、心领神会,可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公元744年,李白败走京城,途经洛阳时,杜甫参加了李白好友的宴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两人虽阅历性格不同,但彼此一见如故,话语没说几句,就对饮了起来……。此次相遇后,两人便四处漫游,寻找创作灵感与激情。并称“李杜”的“诗仙”和“诗圣”,二人成为好朋友后,“酒逢知己饮”到什么程度呢?有诗为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何为“诗向会人吟”?其实这句话说的中肯,不懂得诗意的人,你向他(她)吟诵,就好比“对牛弹琴”白费劲,实际上就没有那个必要了。诗,言志抒情,有格律、韵律等一些严格要求。同时,因为诗为长句话的精简,虽然说是浓缩,但其中意义却升华了,有意象、意境等概念。“诗向会人吟”,就是向懂得或会诗内含的人吟诵,才会有效果,同道中人当然是更好的了。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悦诗  风吟  加盟费  韩妆  漂绿  悦诗风吟官如何加盟费  韩妆品牌悦诗风吟陷漂绿风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