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象元。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章意为:有物浑然一体,先于天地而存在。
无音声,无形象,独一无二,不停地循环运行,可以为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称它为‘’道‘’,又勉强称它为‘’大‘’。大而无外,却又离去,离去辽远,复回身边。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老子通过本章,对‘’道‘’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取名之为‘’象元‘’者。‘’象‘’为象征,‘’元‘’即‘’玄‘’,玄妙幽微之意,是道的代名词。老子认为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它产生于天地之前,永远运动着(周行而不殆),为万物的本原(为天下母)。道本无名,且难于用言词来表达,故名之为‘’道‘’而已。或以其无所不包而勉强名为‘’大‘’;以其周行不息而称为‘’逝‘’;以其到处都有它的踪迹而称为‘’远‘’;逝而远去而又返还本根,故又称为‘’反‘’(返)。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其实已回答过类似的题目,既然邀到,现再详述一次。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分为两种情况,就是对应普通话音的《中华新韵》体系和对应中古音的《平水韵》体系。分述如下:一、普通话(中华新韵体系)第一声、第二声(上平和下平) ,均属平声。第三声、第四声(上声和去声) ,均属仄声。如果依《中华新韵》创作诗词,这样区分平仄便可以了。
二、中古音(平水韵体系)中古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按非平则仄,平声就属于平声,其余上声、去声、入声均属仄声。由于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入声字已分派到现在的四声中) ,因此出现了部分今古音不同,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1、中古音中的平声字基本上分到普通话的第一、二声中,平仄不变。2、中古音中的上声字和去声字基本上仍为普通话的第上声和去声,平仄不变。
3、中古音中的部份入声字分入普通话的上声和合去声中,音调改变,平仄不变。4、中古音中的部份入声字分入普通话的上平和下平声中,音调改变,平仄也改变。这部分的常用字也就只有几十个,(如:合、白、幅等) 。也就是说,只要掌握了这些入声字,基本上和普通话区分平仄,没太大区别。5、中古音有部份可平可仄的文字。6、中古音中的小部份平声字,今读仄声,也有小部份仄声字今读平声,今人多作多声字怱略,能严谨细究当然更好,各举一例:今平古仄值,今音:zhí 平水韵:寘 例诗:清凉寺送王彦鲁(宋·王安石)空怀谁与论,梦境偶相值。
文章TAG:佰草集 典萃 改头换面 佰草集典萃如何辩真假 改头换面的佰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