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康南海自编年谱》称:“光绪十四年(1888年),乃发愤上书言,极言时危,及时变法……朝士大攻之……沈子培劝勿言国事,宜以金石陶遣。时居徙之汗漫舫,老树漫天,日以汉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自光绪十三年以前者,略尽睹矣。拟著一金石书,以人多为之者,及续包慎伯为《广艺舟双楫》焉。”这段话跟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这是康有为年谱里面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他交代了自己创作整本《广艺舟双楫》的背景。

公元1888年,正是他前往北京顺天府参加科举并且鼓动当时举子公车上书的时间。但显结果并不理想,所以一腔变革锐气的康有为只能把这股冲动带到书法界,以书法作为他变革的“试验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艺舟双楫》的创作,带有很明显的“抒泄”色彩,只是他政治理念的依托和变形,至于其中到底有多少艺术的考量、思辨,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但是对于后世而言,康有为到底是处于何种目的、何种意图来创作《广艺舟双楫》,已经显得不重要了,它带有创新色彩的崇碑理论,已经对我们现实的书法生态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近些年来随着一系列考古成果的出土,越来越多的碑学书法被人们重新发现,碑学审美也一度成为书坛主流,尚奇崇怪也成为人们在书法中表现的风格,康有为书法理念带来的冲击感一直还在继续,但是这对于书法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和贡献,是摧毁书法的利器,还是推进书法发展的良药,我们现在还无法得出一种确定的结论。

但是毫无疑问,书法的创新力和表现力正在因此而增强,传统帖学书法束缚下的馆阁审美也在逐步瓦解消散,这对于艺术创作自由度的拓展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的趋势吧。但对于康有为而言,就在他决定发动公车上书的那一刻,他心里或许涌起千万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多多少少只是一种虚无的理想主义,而他失败的结局,早就在《广艺舟双楫》里面,在那些看似、非常矛盾的描述中注定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古代时有哪些名称?有何依据?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是一个整体,后来因地壳运动、地震活动,海水冲涮等原因,台陆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没有沉入海底的出现台湾本岛。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据载:1971年和1974年,分别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据考古学家考证,“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来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他们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证明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

 8/9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雅美  家店  活少  离家近  全国  雅美瑞全国有多少家店  钱多活少离家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