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气交变大论》有:“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二是脏气内伤,如《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五邪所乱……搏阴则为瘖。”《素问·脉解》提出:“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难经》首先正式提出“失音”的病名。唐宋以后对失音有进一步的认识。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指出:“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根。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肾怯失音相似》提到:“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猝病耳。”将失音与重病大病之后,无力发声的情况作了鉴别。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明确地将失音分为喉瘖及舌瘖两类:“邪入于阴,搏则为瘖,然有二证:一曰舌瘖,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声则如故也。

二曰喉瘖,乃劳嗽失音之类,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舌瘖主要见于中风,而喉瘖则是本篇讨论的重点。《古今医统·卷四十六·声音候》指出病分三因:“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有外受风寒,腠理闭塞,束内郁嗽而声哑……此外因也。”李梴《医学入门·卷四·痨瘵》说:“咽疮失音者死。

”指出了痨瘵出现喉头生疮而失音者,预后较差,难于治愈。张介宾《景岳全书·声瘖》对失音的辨证提到:“实者其病在标,音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瘖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有气逆之闭,肝滞强也……此皆实邪之易治者也……内夺者,有色欲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大惊大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此皆虚邪之难治也。

”说明了五脏皆可以为瘖,而以心、肺、肾三脏为主。失音的辨证要分虚实,实邪易治,虚邪难治。清代出现了不少喉科专著,如《重楼玉钥》、《咽喉脉证通论》、《咽喉经验秘传》、《尤氏喉科秘书》、《寒氏喉科秘书》等对本病均有论述。【病因病机】 形成本病的原因虽有多端,但总的可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一、病因 1.感受外邪 由于风寒外袭,肺气为之壅遏,气机不利,则寒邪凝结于喉,以致喉部气血滞流,脉络阻滞,声户开合不利而为瘖。

《千金方》提出:“风寒之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如感受风热燥邪,或寒郁化热,肺受热灼,清肃之令不行;或热邪灼津为痰,痰热交阻,窒塞肺气,升降失司,气道不利,亦均可致音声不扬。此外还有因肺有蕴热,复感外寒,寒包热邪,肺气壅闭,失于宣畅而致失音者。2.久病体虚 慢性疾患,久咳劳嗽,迁延伤正,或因酒色过度,体质不强,以致体虚积损成劳,阴虚肺燥,燥火伤阴,津液被灼,肺失濡养,致声道燥涩,发音不利。

 3/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壹泻  颂乙淮  小包  作文  写诗  壹泻颂乙淮是多少小包包  古人写诗作文需要多长时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