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起先不想回去,并且草率的下了决定,要勃列日涅夫他们自己决定开会,自己两周后在回去。可是,勃列日涅夫坚持要赫鲁晓夫回去开会。最后,赫鲁晓夫还是听从勃列日涅夫代表的主席团要求,第二天赶回莫斯科。接完电话,赫鲁晓夫开始想起了儿子谢尔盖的话,这次回莫斯科,勃列日涅夫他们肯定做了一些事情,想要推翻自己。

即使知道这些情况,赫鲁晓夫还是什么也没做,在10月13号直接回了莫斯科。而此刻的莫斯科,已经在勃列日涅夫等人的全盘掌握之下,回到莫斯科的赫鲁晓夫宛若一只笼中的小鸟,只能任由他们肆意攻击。接下来的主席团会议,在勃列日涅夫的主导下,开始了对赫鲁晓夫的无情攻击。自此,赫鲁晓夫陷入了绝望之中,他一直以为这些中央委员们,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等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在这次批斗会上,他们完全抛弃了赫鲁晓夫,这里没有赫鲁晓夫“你的朋友”,你赫鲁晓夫“独断专行,藐视主席团,很粗鲁,刚愎自用而且桀骜不驯”。

最后,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被迫退休,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过着孤独、痛苦的退休生活。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第一书记,苏联进入勃氏时代。苏联进入勃氏时代,迎来了苏联的巅峰时期,国力大幅提高。这种繁荣的背后,勃氏也是有许多功劳的,勃氏时代不断进行经济改革,减少中央行政指令,开始不断接近市场经济的模式。

这种改革方法,一开始效果的确很好,但由于勃氏本身并没有赫鲁晓夫的改革魄力,所以许多改革也是止步不前,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为苏联带来经济动力。到了勃氏执政的后期,勃氏也陷入了政治危机中,大搞个人崇拜主义,一手掌握苏联大权,大搞一言堂;几乎全部推倒了赫鲁晓夫在政治上的进步改革,如领导干部取消终身任职、实行限期任职,就被勃氏取消,政局上一味求稳,使得许多高级干部都是一群老人,所以也有人称勃氏时代的苏联,是“老人政治”;(勃氏时代的一些老年人政要)最为致命的,就是勃氏带头收受贿赂,使得苏联出现了全面贪腐的局面,上至勃列日涅夫,下至苏联各个地区的书记。

苏共的贪腐,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败坏,一度消失的吸毒现象,在勃氏时代重现;2400个黑社会组织,开始出现在苏联社会中,而且其中不少组织都有官方背景;西方思想、文化入侵苏联,苏联年轻一代人开始逐渐西化······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知道,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贡献很显然,远大于勃氏。赫鲁晓夫因为个性问题,被轰下台,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那些积极改革政策、决心,给内外交困的苏联带来了新的希望;而勃氏呢?赶走了积极改革的赫鲁晓夫,但自己又是一个处处平庸的人,改革不给力,自己还带头贪腐,败坏苏联根基,最终使得苏联一步步走向衰落。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玫琳凯  会议  宾馆  发动  玫琳凯如何发动会议  不要召开宾馆会议  
下一篇